— 珠珠爱宁宁 —

摘录

🌟汉宣帝:霸王道而杂之


🌟高辛氏有八位贤人“八元”,高阳氏有八位贤人“八凯”。


🌟宋家法: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唐太宗


🌟南朝梁太守鱼弘说,他做官要做到“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处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用人亦不拘一格,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实际上即使是以儒术晋身的董仲舒、公孙弘诸人,也是因为“通手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才受到武帝赏识的。


🌟以法杀人犹可救,以理杀人无可活——戴震


🌟黄宗羲:工商皆本

政府虽执行重衣抑商改策,但目的主要在于限制农民弃农经商和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故受者首先是中小商人。除汉武帝中后期外,大商人所受触动不大。是所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故而司马迁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刺绣不如倚门市。”

自明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进入了继西汉、宋朝之后的第三个高峰。除明清之际因战乱一度受到破坏外,这一高峰基本上持续到了清朝。由于农民多种经营现除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

徽商因为人多而耕地少,居民遂外出经营工商业谋生,长江中下游有“无徽不成镇”之谚语。

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

明朝嘉靖后,农业人口”弃本逐未”,工商业境争激烈,金钱崇拜和追求奢侈高消费之风盛行,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传统伦理道德现念受到猛烈冲击等等方面。这些变化趋势在清朝前期政府干预下一度有所遏制,但社会风气毕竟己不能回到明朝前期的“三代”阶段。相反只要政府控制一旦稍有放松,这些趋向即有缕续发展的态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中期以下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农户作为剩余产品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在其总产品中所占份额很小。但由于农民人数众多,其剩余产品总量大大超出独立手工业者的产品总量,因此农民实际上成为社会商品的主要提供者。


🌟司马迁云: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訾(zi) 窳(yu) 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一是耕作原始,二是没有贫富分化,说明这一地区的经济仍相当落后。


🌟唐朝时作为运河的扬州几乎具有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其城市生活之丰富奢靡大为时人倾倒,至有“人生只合扬州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咏。

🌟宇文泰问苏绰曰“国何以立?”曰:“具官。”间:“何以具?”曰:“用贪官,弃贪官。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上(字文泰)称善。


🌟汉元帝:全面儒生政治,西汉王朝开始全面衰落。


🌟以儒术晋身的董仲舒、公孙弘诸人,也是由于“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才受到武帝赏识的。霸王道杂之”一语,的确比较好地概括了汉武帝以来统治政

时特征,即儒、法两手并行不悖 时损益,用刑宽严、施政缓急、赋敛轻重,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执一端。这种统治精神以后长期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


🌟南宋抑制土地兼并的公田法。清代更名田好处多为豪强地主所得。


🌟秦汉:租赋

魏晋南北朝:租调

调与赋的区别:一是赋按口,调按户;二是赋纳钱,调纳实物。

变化原因:战乱,难以掌握确切人口数字,且商品经济衰退。

唐朝杨炎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土地)均田制破坏,(税收)租庸调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税收改革,从而有了两税法。


🌟王莽改制的失败说明依靠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调节难以解决社会矛盾👉🏻必须自下而上。

为限制商人、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同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王莽推行了“五均六莞”政策。这项措施是汉武帝时平准法的发展。六莞(管)指朝廷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山泽土产收税和五均赊贷,基本上都在汉武帝时实行过,个别(如酒专)后一度废止,至此统加整理领行。上述政策虽多源自汉武帝,但执行效果颇有差别。武帝时国家机器尚属得力,运行效率较高,故其财经政策虽不无弊端,但终究为国家获取了不少利益。而王莽的国家机构承自西汉后期,腐朽程度已相当严重,靠这套机构对经济事业实施统制,弊远大于利。主管者与豪强富商并缘为奸,多方盘剥百姓,中饱私囊,且条法苛细,处罚严酷,中小工商业者下至普通百姓深受其害,引起了巨大的骚动不安。

南齐的户籍审查制度,却籍,造成大量冤假错案,最终酿成唐寓之反检籍起义。


🌟孟子政治上主张温和改良,反对战争(春秋无义战)

🌟光武度田,遭到地主豪强抵抗失败。


🌟东汉田庄经济,东汉政府就是地主豪强支持建立起来的,豪强进一步兼并土地。


🌟汉桓灵帝时期宦官势大,引起士大夫清议和党锢之祸。


🌟西晋占田制咦在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与限制土地兼并,鼓励开垦荒地和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同时也使士族力量膨胀。


🌟桓玄之乱,樵国桓氏与士族联合对抗司马皇室,旨在通过改朝换代来保护士族利益的自救运动。


🌟齐武帝萧赜清检士籍,鉴定士族真伪,缓解役源短缺和租调减少的问题。通过却籍开除部分士族资格,恢复户籍,继续承担赋役。由于检籍官贪污受贿,唐寓之率众起事,49年停止检籍。


🌟北魏太武帝用崔浩改革,后通过国史案杀崔浩与大批汉人,打击北方士族,实为鲜卑贵族的反击


🌟北魏道武帝参考汉制立官制,制礼仪,定法律,考天象,为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


🌟金太宗在位最后一年颁布《初改定制度》诏书,金熙宗继位后正式废勃极烈制,改三省六部制。


🌟海陵王(兄)杀金熙宗(改革次年)继位。


🌟甘露之变后宦官掌握废立皇帝的能力,成为唐王朝实际统治者。牛李党争消耗了朝廷内部的力量,斗争中相互引援宦官,使得唐末政治昏暗,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永贞革新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改革派被贬,二王八司马。

北宋王安石变法,经历了元祐更化和哲宗绍述,新旧党争数易。

南宋庆元党争控制朝廷。端平更化,宋理永为缓和统治集团矛盾,取得理学官员支持,罢黜史弥远党羽,陆续昭回理学家,提高理学地位。


🌟第五琦的榷盐法,将食盐掌握到政府手中,盐价高涨增加政府收入。刘晏理财以自由经营为原则改革盐法。


🌟雍正改土归流使用武力手段,乾隆时期改土归流以大小金川之役为剧。


🌟范仲淹变法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遭到反对派激烈攻击,改革集团被驱逐出朝。

王安石变法触动官僚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规模宏大,具体措施细密,推行时间也较长,但最终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而施行之间又生出新弊。故神宗一卒,新法全废,其间有反对派势力过强的因素,同时地是新法本身有以致之。

王安石变法虽然达到了富国的目的,然而财富来源,仍以发展生产所得少,直接征敛于百姓者多。如青苗钱(即“常平”钱)、免役钱,即其典型。青苗钱虽号称自愿借贷,实则结保共借,成为强行摊派。既成制度,一次付息20%或30%,年息即达40%或60%,导致百姓遭受沉重负担。免役、助役钱实行后,定额之外,复征“宽剩钱”,名为备荒,实为苛敛,况地方执行,常超出20%标准。一些地区甚至既收役钱,又利用保甲变相恢复差役。百姓应役负担减轻无多,国库却多出大笔收入。另外青苗、役钱强令纳钱,当时货币流通不足,“百物最贱,而唯钱最贵”,宫府又因而得益,百姓受损。所以王安石所言“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实未兑现。况且新法所敛财富,除一部分用以增加吏员俸禄外,绝大部分都囤积库中,“贯朽不用,利不及物”。并未真正用于发展生产,加强国力,供天下之费,这又是变法的一项缺陷。


🌟春秋郑国子产改革虽然使郑国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免遭大国欺凌,但曾受到来自贵族和平民两方面的反对。


🌟李悝变法的事实告示列国,只有变法改革才是国家强盛的出路;李悝开创的改革纲领,如废除旧贵特权,发展农业,提倡法制等,在当时都是具有普遍性的革新原则。只可惜李悝变法时间不长,且牵涉面太广,阻力甚大,因而改革难以彻底。


🌟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都因为国家机器过于陈旧,实施办法与实操相背离,变为扰民。如青苗法,本为自愿,大多数沦为强制,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


🌟以改革之名行党争之实:元佑党人(绍述、崇宁),牛李党争——使得政局更加混乱。


🌟宋徽宗时西城括田所,政府把天荒过死绝逃亡户的土地没收,作为公田,但是实际操作时把原业主迫充佃户,令其对分向政府缴纳租课,引起了方腊起义。


🌟后周世宗在位时,着手对禁军进行整顿。显德元年(954)伐北汉,战于高平,禁军将领樊爱能、何徽临敌溃退,劫掠辎重,周军几乎大败,赖世宗统余部奋战,始转败为胜。战后世宗严肃军纪,斩樊、何以下禁军将校70余人,自是骄将惰卒始知畏惧世宗又对禁军实行选拣,存留精锐,淘汰老弱,并招募地方有勇力者充实其中。经过一酵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目减沉食之费”,为统一战争创造了条件。


🌟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因其时年号为庆历,故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他在上奏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具体改革方案,并着手付诸实施。

改革方案分为"“十事”,其内容一为明黜陟,二为抑侥幸,三为精贡举,四为择官长,五为均公田,六为厚农桑,七为修戎备,八为减徭役,九为覃恩信,十为重命令。其中前五事有关吏治,后三事论富强,最后两事系前八事之运用。其主旨是:欲强国,先富民,欲富民,

先澄清吏治,澄清吏治侧先裁冗滥,继任贤才。总体而言前四项最重要,而第三项又属长期规划,当时推行并引起震动的,主要是四项,余者皆未及实施。


🌟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的反对而被迫废止。


🌟汉朝土地税(租)其实是很轻的,文帝十五税一,景帝三十税一,光武帝三十税一,重点是人头税:赋


🌟摊丁入亩继一条鞭法和“永不加赋”后彻底简化了税则,赋税分派更加合理,表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继续削弱,客观上有利于城镇1工商业发展。


🌟张经奉命总督明朝东南军务,在浙江嘉兴取得王江泾大捷,但后被下狱处死。

评论

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