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珠爱宁宁 —

“道光”、“宣宗”到底是什么?

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是皇帝名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威,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谥号:中国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曾废谥法,汉复周制,为历代所沿袭。一般用一两个带有褒贬意味的字来表明善恶,分美(褒》、平(怜)、恶(贬)三类;美谥如文、武等;平谥如哀,怀等;恶谥

如炀,厉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君王许可,诸侯大夫的谥号则由天子或朝廷赐予。唐朝以后,谥号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褒贬的意味。


(二)庙号: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

庙号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庙号是按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由继位皇帝议立,能够享有庙号的,就意味着被推人帝统系列。如西汉高帝庙称太祖,文帝称大宗,但并非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一般都是有功绩者才有,因此有一定的评价性作用。隋唐以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一般开国或有重大贡献者称某祖,其余的称某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庙号成为皇帝确立正统、加强权威的重要工具。


(三)尊号(也称徽号):皇帝在位时由臣下加以尊崇的称号

尊号出现于唐高宗当政期间。尊号往往是一大串赞美之词,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实际上是谥号延伸到活着的皇帝,既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又给了臣下巴结以求名利的机会,因此在位皇帝常常多次被群臣上尊号。但尊号有一种臣议君的评价意义,明朝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该制度。


(四)年号:帝王纪年所确立的名号

汉以前的帝王没有年号,一般认为年号创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自此以后,如果有所谓祥瑞或者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年号的内涵和更替,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局势、皇帝本人的处境和特点,以及皇帝的统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经常更改,有的皇帝甚至用过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五)帝王的称呼问题

历代帝王的名号较多,但文献及社会上对不同朝代皇帝的称呼有一定的规律。

(1)唐之前,多以谥号称呼帝王,如汉文帝、汉武帝等。

(2)唐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多达一二十字,不便称呼,一般多以庙号称呼帝王,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3)明清时期,每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习惯上又以年号称明清两代的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


对于爱新觉罗·旻宁来说,“道光”是其年号,按照明清的习惯称为道光皇帝✅;“宣宗”是其庙号,杂家典籍里一般直呼宣宗✅;“成”是其谥号,称为宣宗成皇帝✅

评论
热度(8)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2022-07-08

8

标签

旻宁道光